新聞熱線:028-86696397?商務合作:028-86642864
農戶利用晴好天氣搶收再生稻
四川經濟網自貢訊(張真德 記者 陳家明 文/圖)“趁天氣晴好,基地加緊收割再生稻,120畝再生稻今天可全部收完?!?1月15日,在富順縣代寺鎮的四川省首批、自貢市唯一的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里,負責人韓明君告訴記者,今年受持續陰雨影響再生稻雖然普遍減產,但市場價格漲到了每公斤17.2元,農戶的收益沒有受到多大影響。
據介紹,2006年,韓明君返鄉創業規模養殖臺灣泥鰍,后在川農大和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下,以化肥、農藥零使用為目標,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生態農業,注冊了“富順縣英明泥鰍養殖家庭農場”。經過10余年科學實踐,總結出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“中稻+再生稻+漁”綠色綜合種養模式,建成示范基地200畝。為追求品質口感,基地選擇直鏈淀粉含量達18.0%的隆平高科種業“晶兩優534”作為主栽品種,取得了畝產中稻500公斤、再生稻150公斤、魚100公斤的高產成績和畝產值3500元、利潤1500元的經濟效益。
據史料記載,“富順再生稻”起源于元末明初,普及于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,孝感人在富順水源條件好的地方蓄留再生稻,大米作為土特產自食或禮品饋贈。1938年,四川省為應對戰亂糧食緊缺大力推廣再生稻,在富順、內江等20余個縣進行推廣示范,楊開渠(四川農業大學第一任校長)主持項目,確定了富順黃葛、童寺等地為核心示范點,推廣面積17799畝,奠定了“富順再生稻之鄉”基礎。上世紀末推廣雜交中稻,加上“三集中、五統一”措施保障了促芽肥的全面施用,促進了再生稻發展,2001年,全縣再生稻總產5.25萬噸,“中稻+再生稻”形成固有的稻田耕作制度。1991年,該縣《雜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應用》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;2000年,該縣《再生稻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技術》項目被授予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;2010年,農業部批準“富順再生稻”為地理標志產品;2020年,該縣與隆平高科達成“中稻+再生稻”產業化全面發展合作,袁隆平院士題詞“富順,再生稻之鄉”,促進了“富順再生稻”的品牌建設。
談到稻漁綠色綜合種養模式的發展前景,富順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:“農場將以優質、健康理念打造生態大米和稻田魚品牌,全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標準化建設,有序擴大‘農場+農戶’產銷合作增加產量,讓‘富順再生稻’盡量滿足市場需求,助力富順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?!?/p>